专业号

简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大鸿寨历史文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八百里伏牛山宛若一条长龙,自秦川向中原延东蜿蜒而来,在禹州境戛然而止,画上完美句号,这句号就是西部的箕山山脉和北部的具茨山山脉,而巧合的是两个山脉系出名门,山脉中的最高峰均有华夏始祖黄帝之臣大鸿修筑的山寨。据清代《禹州志》记载,为区分大鸿修筑的山寨不被混淆,依据地理位置,将箕山山脉中之山寨称“大鸿寨”;具茨山脉中之山寨称“北大鸿寨”。禹州通常把具茨山山脉称“太室山脉”,箕山山脉称“大鸿寨山脉”。大鸿寨、北大鸿寨均由大鸿修筑,但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。大鸿寨是筑寨安民,大鸿辅助黄帝创立医学,编制历法医术,创造中华原始文明之大鸿寨;北大鸿寨是筑寨练兵,大鸿辅助黄帝合并炎帝、平定蚩尤,确立华夏民族的大鸿寨。
  

《禹州市地名志》载:“大鸿寨属伏牛山系箕山山脉,因山体为红岩石,故名‘大红寨’。又因其雄伟博大,曾名‘大雄山’。站在山下望去,仿若玉佛仰卧于山脉之上,故名‘卧佛山’。因大鸿在此筑寨安民,又称‘大鸿寨’,有‘华夏第一寨’之美誉。”

 大鸿寨山山脉和具茨山山脉西部山势厚实,向东如四级台阶,在颍河两岸将禹州托离平原。具茨山山脉台阶如带状,由颍河北岸步步登高。大鸿寨山脉台阶如岛状,环环相续,城南东西绵延十数里,兀然耸起的三峰山,不显来龙,不具去脉,成为来往于山区和平原的明显标志。三峰山虽无雄险奇秀之自然风光,但在禹州人心中却有着很高的地位。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在此山,商汤乞雨于桑林也在此山。历代众多名人、学士都在三峰山留下足迹。故而此山有文峰、笔架、三封诸名流传于世。西汉御史大夫晁错曾有赞美楹联:“三峰不墨千秋画,颍河无弦万古琴。”禹州山环水绕,形成荷叶状盆地。平原地带东阔西窄,构成了深山区不深,浅山区不浅的地貌特征。除了范坡镇孔陈、李庄、潭陈、董庄四个村海拔在百米以下外,其余均在百米以上。颍河经禹州上下落差近百米。东部山势舒缓,西部山势陡峭。形成东部四通八达,西部道路闭塞的地理反差。同时,具茨山山脉、大鸿寨山山脉是黄帝重臣大鸿、岐伯、风后等的重要活动区域。大鸿在具茨山建寨练兵,协助黄帝战蚩尤;又在箕山山脉筑寨安民,协助黄帝与岐伯、雷公等创立医学,首创“运气学说”,被誉为“中医堪舆学”。风后为黄帝宰相,精通相术,首创风鉴之学,奠定了《易经》的基础。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神话传说,都有许多关于黄帝的记载。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后,统称“华夏族”,成为中华民族的前身,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。黄帝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,教人们伐木筑屋,发明舟车、弓箭,还造字制乐、编制历法医术,创造了中华原始文明。直至今日,人们常用“炎黄子孙”来称呼中国人。中国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到大陆访问,第一站就是到黄帝陵祭拜,祭文中写到“炎黄子孙不忘本,两岸兄弟一家亲。” 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,尤其心系万民,教民治百病,造福苍生的丰功伟业,永载史册。孙中山曾有颂扬黄帝功绩的词写道:“中华开国五千年,神州轩辕自古传。创造指南针,平定蚩尤乱。世界文明,唯有我先。”而禹州作为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已被史学家所公认,可以自豪的说中华文明最早从禹州开始。

  大鸿寨因大鸿筑寨安民而得名,《史记·封禅书》说“鬼臾区号大鸿”。《辞海》释“鬼臾区”载:“传说黄帝时名医。又作鬼臾蓲,善占候,明医道,晓兵法。”史书对大鸿的记载较为零散,尤其是大鸿晓兵法的记载更是少之又少,但名医的记载颇为详细。唐代王冰注《素问》黄帝问于大鸿所答:“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”指出:“大鸿十世祖始诵而行之,此太古占候灵文,洎乎伏义之时,巳镌诸王版,命曰册文”由此可知大鸿其人,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。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,将禹州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,划为黄帝的活动区域。证明黄帝曾活动于禹州、新密、新郑一带。禹州遗留有众多与黄帝有关的传说和遗迹。孙中山将辛亥革命曾用黄帝纪年,1911年作黄帝4609年,大鸿筑寨安民可追溯至距今4700年前。大鸿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遗迹、传说甚多,虽然无法考证,正像现代著名学者、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说,传说也是历史的影子。

 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,令炎黄子孙倍感自豪。中国古代发明很多,唯独中医药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,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传承发展至今。《史记·补三皇本纪》载:“神农······尝百草,始有药。”肯定了中医药学始于神农时代,用“尝”的方法创立了这门学科。《史记》记载的与防病、治病有关的发明还有燧人氏“钻燧取火,教民熟食”,伏羲“尝百药而制丸针,以拯夭枉”。《黄帝内经》又将中医药学发明归于黄帝名下,涉及歧伯、大鸿、雷公等名医。后世将中医药学称“歧黄之学”,从事中医药业者为“歧黄传人”。《黄帝内经·天元纪大论篇》是大鸿回答黄帝关于“运气学说”的提问,后世称大鸿为“运气学说”之祖,地位仅次于岐伯。“运气学说”即“五运六气学说”,又称“中医堪舆学”,是在总结天文学、气象学、物候学的基础上,用干支推算预测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的理论。即以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的五行属性及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气候及时令变化论述宇宙变化。疾病流行主要是六气太过或不及所致,故用运气学说推出60年中任何一年、一个月的气候情况之后,其六气致病的病源和疾病流行情况也就明确,据此即可制定该时对疾病的防治措施。

 运气学说在中国曾作为医生“必学之科”,历代医家运用和发展运气学说,产生了众多名医。张仲景创立了六经分证法,刘元素发展了病机学说,李时珍提出了五运六淫用药式,金元四大家的成名均与运气学说有关。宋代运气学说达到鼎盛时期,被列入医学考试范围。但由于运气学说与占卜算卦一脉相通,新中国成立后被列入迷信之列,运气学说逐渐成为“绝学”。然而,2003年席卷全球的“非典”流行,中国是重灾区,但按照“运气学说”早已预测癸未年有大疫,瘟疫于“二之气”(约3月21日至5月21日)时最盛,“其病温疠大行,远近咸若”,最多6月底即可结束。对“非典”预测之准确,又引起了重视。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维贤查阅600年的资料,在所能查到的7个癸未年中均有疫病流行。2003年癸未年为“火运不及”,全年天气偏凉,气候出现“至而未至”,即节气到而气候未至,加之“太阴湿土司天”,雨雪多,气候阴冷偏湿,利于温病发生和流行。人们长时间处于潮湿气候中,以致湿困脾土,脾失健运,湿毒内停,蕴而生热。对阴冷偏湿的治疗应以豁痰开闭、宣肺化湿为主,“以苦躁之温之,甚者发之泄之”,而不宜过用寒凉药物。这些理念与今天的实践不谋而合,并且得到了预期疗效。同时,运气学说对“二之气”预测也神秘地应验,“非典”高发期正是“二之气”,非典的发病人数由此期的每天上百、数十,骤然降至个位数,之后销声匿迹。很多学者对“运气学说”作过研究,并得到有趣结果:北京符合率78%,沈阳70%,西安76.6%,兰州70%;福建省立医院3年住院资料证实,其发病病种、临床表现与运气学说中对该年气候、病候的预测相符;1987年上海暴发甲肝与当年运气预测的方位、气候、病候、征候都完全符合。山东10家医院的1万份心脑血管病历,也证实其发病规律与运气学说预测吻合。按照运气理论,在五运六气特殊之年份,或因某运不及刚好与司天之气想矛盾时,会爆发瘟疫。2003年为火运不及,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,有‘九宫灾’,九对应于肺。2009年为土运不及,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,有‘五宫灾’,五对应于脾胃,会爆发肠胃传染病。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,2009年中国发病数居前两位的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、感染性腹泻,均与脾胃有关,而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并未在中国爆发,进一步说明了运气学说预测的准确性。

 禹州地处中原腹地,地形地貌是中国的缩影。黄帝部族在此活动,播撒华夏文化,创造中华文明。《黄帝内经》确立了黄帝及岐伯、大鸿、雷公等大臣创立医学的地位,禹州也被医学界公认为中医药的发祥地,誉为“药都”。大鸿寨地形地貌复杂,生态类型多样,中药资源丰富,不仅是大鸿活动的重点区域,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还是禹州“药都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《禹州市古今地名词典》记载:市区西北19公里处的浅井镇境内还有座“北大鸿寨”,属具茨山脉”,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,一般高度700米,主峰具茨峰787.8米。清乾隆《禹州志》载:“北大鸿寨即具茨山之别峰,大鸿氏屯兵于此,故名”。相传北大鸿寨也由大鸿修建,为平定蚩尤所用。因此,北大鸿寨成为大鸿作为“晓兵法”的唯一佐证,也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承载。

      新闻资讯

         

        启事商讯

           
         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          京ICP备05067984号-35
          基于E-file技术构建